-
生命體只能在行星上生存與演化。我們是否有其他太陽系存在的証據?
行星體積小,主要以反射「太陽」的光為主,另由地球觀測,行星被其「太陽」所發出的強光所湮沒,目前並無直接觀測證據。
行星間接証據﹕
- 恆星的視運動(center-of-mass motions)
當恆星有伴隨之行星時,由地球看去,恆星會繞系統的質心運動﹙參見恆星視運動
之示意圖﹚,其情形與雙星系統類似,但視運動效應極小,估計大約只有0.001秒角的變化,偵測極為困難。
- 偵測其杜卜勒效應(Doppler shift
detections)
由地球看出去,恆星繞它和行星的質心運動,其光譜會因恆星行近與遠離我們,而產生可被偵測的杜卜勒位移。經過許多研究群數年的觀測,
Michel Mayor與Didier
Queloz 在1995年首先宣佈
51 Pegasi ﹙發現的實驗數據
﹚的周圍有行星存在 ,截至目前為止(2002/01/09)
陸續發現的外行星已經超過七十顆。
觀測的數據顯示,部份外太陽系行星的表面或大氣狀態,
或許能容許水以液態的方式存在,而生命或許可以生存在高層大氣之中。這些外太陽系行星的質量通常大於木星,軌道也常是長扁的橢圓形,這和我們太陽系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,而這也為我們太陽系的形成理論帶來許多的質疑,未來塵埃落定後,
行星形成的理論也許會有新的風貌﹙請參見摘要圖:摘要圖﹚。
有關新行星的發現請參見加州大學尋找外太陽系行星網站。
- 初形成恆星的吸積盤(accretion disks of young stars)
例如:獵戶座大星雲
中心附近的數百顆新恆星,有近一半具有吸積盤,這些吸積盤或許會形成行星,這類觀測數據,是否也指出宇宙中大約有一半恆星周圍有行星。
-
由星光光譜可知,宇宙各處的元素相同。採較主觀的觀點,適合地球生物生存的溫度區間為200
K與373 K之間,分別為極區與海底火山溫泉的溫度。
我們預期行星的表面溫度,如在此範圍之內就有孕育生命的機會。如行星的能源全靠其太陽提供,在「太陽系」的「生命區」範圍內的行星稱為「適居行星
」。
本太陽系的生命區
界於0.56 AU 與1.95 AU 之間,共有金星(0.72 AU)、地球(1 AU)與火星(1.52
AU) 處於生命區之內。
-
地球形成後,經過了46
億年才有所謂通訊的文明的存在,故在主序星中O,
B, A 與F型星的主序生命期(gif或表格
形式﹚過短,孕育通訊的文明的機率過小,故只須要考慮G,
K, 與M型的恆星。
M型星的生命區過小,恰巧有行星在這區間的的機率不高,另如此靠近恆星的行星,可能會受潮汐鎖定(tidal
locking)的影響,而永遠以同一面面向恆星﹙月亮即是最佳的例子﹚,表面環境極端,不利於生命體之孕育與演化。
一般以質量為0.5
偣太陽質量的的恆星為適居星之下限,所以對E.T.來說適居太陽系的主角為G型與K型星。
本銀河系各類星的分佈比率為:
- O與B型星少於1%
- A與F型星大約佔1%
- G型星大約佔4%
- K型星大約佔10%
- M型星大約佔70%
- 白矮星大約佔10%
由上述數據看來,太陽(G2 V)
事實上並不是我們常說的「典型」恆星。
-
宇宙中約有1024
個恆星,但其中有多少能孕育生命?有生命的「太陽系」中又有多少會有類似人類的智慧生物存在?而這些智慧生物需要多久才能具有使用電磁波向外通訊的能力﹙達到通訊文明的階段﹚?而這些通訊文明又能延績多久?這些都是尋找外太空文明(SETI
= Search for Extra-terrestrial Intelligence)
時,所必須回答的問題
在1961年,天文學家Frank Drake
提出一方程式來粗估在本銀河系,通訊文明的可能數目。
Drake 方程式
NC = Rs * fP
* nLZ * fL * fI * fC
* L
表12.2 本銀河系通訊文明之可能數目 |
參數 |
註解
|
悲觀估計 |
樂觀估計 |
RS |
銀河系中,適居恆星產生的速率 |
1.4 |
1.4 |
fP |
有行星的適居恆星之百分比 |
0.01 |
0.5 |
nLZ |
在生命區內的行星數﹙適居行星﹚ |
0.01 |
1 |
fL |
孕有生命之適居行星的百分比 |
0.01 |
1 |
fI |
「生命行星」中,發展出智慧生物的百分比 |
0.01 |
1 |
fC |
智慧生物發展至通訊文明的百分比 |
10-8 |
1 |
L |
通訊文明的生命期﹙年﹚ |
1000 |
1010 |
NC |
銀河系中,通訊文明的總數 |
1.4*10-13 |
7*109
|
註:
- 本銀河系現約有1011恆星,己存在一百億年(1010年),平均每年產生10顆恆星,這其中的適居恆星只佔14%。
- 如你的WEB軟體對讀表表格有困難,請按本銀河系到底有多少通訊文明?
|
由表12.2可以看出,上列問題的答案很分歧,由「零」到「到處多是」都可能,端視你採取悲觀或樂觀的態度而定。不過可以確定的是,以人類的習性,只要是答案未定,尋找外太空生命的努力就會持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