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天文望遠鏡

前言

回大綱 

人類為什麼要花費龐大的預算在高山上建造大型的望遠鏡﹖為何要把望遠鏡送到外 太空軌道中﹖又為什麼要使用無線電望遠鏡、紅外線望遠鏡、紫外線望遠鏡、 X-光望遠鏡、γ-射線望遠鏡等各種不同波長的望遠鏡來從事天文學研究﹖試圖 回答這些問題為本章的主軸。

各種電磁波段的宇宙

回大綱 

  1. 電磁波譜

    波長 分類,由長波長至短波 長可以分為:無線電 (R)、紅外線 (IR)、可見光 (V)、紫外線 (UV)、X-射線 (X-ray)、 γ-射線 (γ-ray, G)。

  2. 大氣視窗

    來自外太空的電磁波,因地球 大氣的選擇性吸收 , 只有可見光與無線電波得以傳抵海平面,位於大部份水氣 之上的高山,除可見光與無線電波外,另可做紅外線天文 觀測。世界主要天文台皆建於高山之上: 夏威夷Mauna Kea (4200 m), 美國基特峰(Kitt Peak, 2000m), ESO (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, 3000m), 澳洲塞汀泉 (Siding Spring m)

  3. 各種電磁波段的宇宙

    不同電磁波段看到的宇 宙 不同,也含有不同的訊 息

    1. 無線電波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能穿透星際塵埃
      • 能穿透地球大氣
      • 日夜皆能進行觀測
      • 需要極大口徑望遠鏡才能達到高解析度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  • 行星觀測
      • 行星、星際磁場

        電子在磁場中的高速運動會輻射出無線電波,可知銀河系的磁場分佈。

      • 星際雲氣

        由21cm無線電波的觀測,可以知道星雲中冷氫氣的含量,進而知 道原恆星產生之處。
        從一氧化碳(CO)分子光譜波段的觀測,可以知道分子雲、星際物質 、原恆星的分佈。

      • 本銀河系核心
      • 星系結構
      • 活耀星系
      • 宇宙背景輻射

        微波背景輻射(2.745°K)(COBE的結果)
        COBE: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﹙宇宙背景探測器)

      觀測議器:極大陣列(VLA)Arecibo望遠鏡

    2. 紅外線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能穿透星際塵埃。
      • 對地球大氣的穿透力有限,只能在高山或大氣外 做觀測

        近紅外線可穿過大氣,但會被H2O吸收,遠紅外線無 法穿過大氣。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  • 恆星誕生

        IRAS (Infrared Astronomical Satellite)發現織女星周圍有盤狀物。
        繪架座β星周圍的吸積盤

      • 星際塵埃,或冷星、太陽系行星
      • 本銀河系核心
      • 星系結構
      • 宇宙的大型結構
    3. 可見光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能穿透地球大氣,但有需考慮大氣消光與紅化效 應,高山觀測站有其必要。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  • 行星觀測
      • 星雲 與恆星演化
      • 星系結構
      • 宇宙的大型結構
    4. 紫外線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 
      • 無法穿透地球大氣,需建太空觀測站。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5. X-射線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無法穿透地球大氣,需建太空觀測站。
      • 成像需採用特殊安排的鏡子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  • 恆星大氣、觀測爆炸的恆星
      • 中子星與黑洞:物質掉入中子星或黑洞的情形。
      • 星系團中的熾熱氣體
      • 活耀星系核或銀河系碰撞的情形。

        觀測衛星有HEAO I,II,III (High-Energy Astronomy Observatory) 其中HEAO II 稱為Einstein 望遠鏡

    6. γ-射線

      一般考量:

      • 無法穿透地球大氣,需建太空觀測站。
      • 無法成像

      觀測目標:

      • 中子星
      • 活耀星系核或銀河系碰撞的情形。

        觀測衛星有Compton observatory

天文望遠鏡

回大綱 

  1. 基本架構與考量
    1. 望遠鏡主要是由主鏡、尋星鏡與赤道儀或經緯儀所構成的, 另可外加導星鏡、照相機、CCD與電腦系統等週邊設備。
    2. 天文望遠鏡的分類
      1. 折射式

        在二十世紀前非常風行。Yerkes天文台﹙美國芝加哥大 學﹚的40 英寸折射鏡 為此類之最大者。色像 差(chromatic aberration)為折射式望遠鏡最難以克服的問題 。此外,磨製大口徑且高精度的鏡片不易,建價昂 貴,鏡片沈重,易變形,也都是其致命的缺點。

      2. 反射式

        反射鏡為拋物線狀,以克服 球面像 差(spherical aberration)

        • 反射式望遠鏡的分 類聚焦的型式可分為:
        • 主鏡式(Prime focus)

          最大型的望遠鏡常採用的聚焦形式。用以觀測 很暗的星體,但觀測者須在主焦聚觀測,使用上 較不方便。

        • 牛頓式(Newtonian focus)

          大型與小型望遠皆採用的聚焦方式。聚焦點在 側面,便於觀測使用。

        • 蓋塞革林式(Cassegrain focus)

          大型與小型望遠皆採用的聚焦方式。聚焦點在 後面,便於觀測使用。

        • 庫得式(Coude focus)

          將光程改變送至實驗室,直接以儀器記錄、分 析(例如光譜儀)。

        • 史密特式(Schmidt focus)

          為一廣角鏡,主要用於全天星野照像觀測。

        • 史密特─蓋塞革林式(Schimidt-Cassegrain telescope)

          為史密特式及蓋塞革林式的組成型式,是市面 上之小口徑天文望遠鏡最常採用的形式。

    3. 選擇天文望遠鏡的考量
      1. 聚光能力(light gathering power)

        與望遠鏡的口徑的平方成正比,也就是望遠鏡的口徑愈大, 望遠鏡的聚光能力愈強。

        例:人眼瞳孔的直徑約為0.8 cm,一台24cm口徑的望 遠鏡為人眼聚光能力的900倍。

      2. 解析能力 (resolving power)

        可解析角度 與望遠鏡的口徑的成反比,也就是望遠鏡的口徑愈大, 可解析角度愈小,解析能力愈強。

        可解析角度(resolution_angle, 秒角):α= 1.22 λ/D。

      3. 放大能力(magnification):M

        M = Fo/Fe

        放大率為物鏡焦長與目鏡焦長比。但對天文遠鏡而言,進入鏡 筒的資訊﹙光﹚為定值,放大影像,徒然將資訊分 散在較大的範圍,常無實值的助益,故不是購置天 文望遠鏡的主要考量。以更換不同焦長的目鏡,來 改變影像的放大率。

        * 買望遠鏡的要訣是口徑愈大愈好。

    4. 望遠鏡的限制
      1. 光害─由人類文明所造成的。 (參見外太空的地球夜景基特峰與Tucson市洛山璣1908與1988街燈光中的獵戶座)
      2. 大氣消光─星光與大氣中的氣體分子散射,造成星光亮度的減少。 大氣層吸收各種波長的電磁波,使之變暗。在地面上可觀測的波長範 圍只有可見光與部分的無線電波段。
      3. 視像度(seeing,視寧度)─大氣擾動造成星光閃爍的程度。 
      4. 像差─望遠鏡本身所受的限制:

        (1)色像差(2)球面像差(3)彗形像差(4)十字像差。

    5. 望遠鏡的保養
      1. 望遠鏡需置於乾燥的環境下,避免主鏡長霉,並避免用手觸摸; 萬一主鏡長霉,最好是送代理商維修。
      2. 目鏡需置於乾燥箱中,若目鏡了可先用氣刷將灰塵吹掉, 再用無水酒精輕輕清洗,切勿刮傷鏡面;若是長霉,最好是送代理商維修。
      3. 赤道儀在操作中,需注意配重與離合器的開關,以免傷了赤道儀的齒輪系統。
      4. 使用時,慎防小零件的遺失。
  2. 輔助儀器與設備
    1. 赤道儀或經緯儀 :

      用以架設、支撐望遠鏡,可以和電腦連線,自動 追蹤星體。

    2. 電子式照像機(CCD Camara)

      將影像數位化,可供電腦直接處理。

    3. 光譜儀(spectrograph)

      為外接儀器,可用以獲得恆星的光譜。

    4. 光度儀(photometer):

      為外接儀器,可用以測得星光的強度。

    5. 電腦:

      用以操控望遠鏡,從事資料分析及影像處理。

  3. 現代的光學天文望遠鏡
    1. 蘇聯6 米望遠鏡5 米Hale 望遠鏡.
    2. 多鏡片式望遠鏡(MMT, Multi-Mirror Telescopes):
      例如:
      • 位在美國亞利桑那州,Hopkins 山上的 MMT,是六個 1.8 米鏡片之組合,其有效的聚光能力,相當於一 個4.5 米的單鏡片望遠鏡。

      • 美國夏威夷州,Mauna Kea上的 Keck望遠鏡 ,是三十六 個1.8 米鏡片之組合,其有效的聚光能力,相當於一 個10 米的單鏡片望遠鏡。

    3. 全自動式測光儀(APT, Automatic Photometric Telescope):
      全自動化的小型光學望遠鏡,由電腦控制進行變星 的觀測。
    4. 哈柏太空望遠鏡(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)
      1. 可觀測近紅外線,可見光及遠紫外線等波段。
      2. 沒有視象度的問題,解析度為Hale望遠鏡的10倍,觀測亮度 為Hale望遠鏡的100倍。
      3. 觀測目標:
        • 改進近星距離的測量。
        • 發現更遠的銀河系。
        • 近星的行星系統。
        • 土星、木星、金星與火星的大氣狀況。
        • 彗核的研究。
        • 外行星的環與衛星。
 

回大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