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章 浩瀚宇宙的量度


本章主要章節目錄:


測量宇宙的距離好像爬樓梯一樣,從近距離到遠距離一層一層的往上爬。而測量的距離的方法也好像接力賽跑者一樣,各扮演著不同先後的角色,合力完成測量宇宙距離的任務。

距離指標需要用前一階指標來校準,自然地,不準確也逐漸累積,所以對愈大距離的天體,距離的不確定愈高。

天文學家用來作為遠距離指標的天體計有:新星、發射星雲、行星狀星雲、球狀星團、I 型超新星、星系…。其中,行星狀星雲與I 型超新星的亮度範圍明確,亮度高,是較成功的遠距離指標。

遠距離指標經常需要利用近距離指標來校準,各種量距離方式的關聯性,可以用一倒立的"距離金字塔圖(the distance pyramid)" 來表示。


  1. 雷達遙測(radar ranging)
  2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精確決定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(一天文單位,1 AU),是量測宇宙距離的基礎。

    克卜勒定律 ,可以推算出金星與地球的最近距離約是0.28 A.U.。在金星最近地球時,用金星表面的雷達回波 時間,可找出(誤差小於一公里)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∼1AU。


  3. 恆星視差法(stellar parallax)
  4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以地球和太陽間的平均距離為底線,觀測恆星在六個月間隔,相對於遙遠背景恆星的視差 。恆星的距離d

    1 pc 定義為造成一秒視差角的距離,等於3.26 光年。地面觀測受大氣視寧度的限制,有效的觀測距離約為100 pc (∼300 光年)。在地球大氣層外的Hipparcos 衛星與哈伯望遠鏡,能用視差法量測更遠的恆星,範圍可推廣到1000 pc。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∼1,000 pc。


  5. 光譜視差法(spectroscopic parallax)
  6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如果星體的視星等為mV,絕對星等MV,而以秒差距為單位的星體距離是d。它們間的關係稱為距離模數

    如果知道恆星的光譜分類光度分類 ,由赫羅圖 可以找出恆星的光度。更進一步,可以算出或由赫羅圖讀出恆星的絕對星等,代入距離模數公式,即可以找出恆星的距離。

    因為主序星的分佈較集中在帶狀區域,所以光譜視差法常用主序星為標的。利用鄰近的恆星,校準光譜視差法的量測。另也假設遠處的恆星的組成與各項性質,大致與鄰近恆星類似。誤差常在25% 以上,。(註:本銀河系直徑約30 Kpc)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∼7Mpc。

    例:

    若某恆星的視星等為+15 ,其光譜判定為G2 V 的恆星‘i從赫羅圖讀出該星的絕對星等為+5 ,代入距離模數公式15 - 5 = 5 log d - 5 ,求出該星的距離d= 1000 pc = 3260 光年。


  7. 變星
  8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位在不穩定帶的後主序帶恆星,其亮度有週期性的變化(週光曲線),而綜合許多變星的週光關係,可以發現變星亮度變化週期與恆星的光度成正比(參見週光關係) 。用來做距離指標的變星種類主要有造父變星(I 型與II 型)與天琴座變星。

    測定變星的光譜類別後,由週光圖可以直接讀出它的光度(絕對星等)。由變星的視星等和絕對星,利用距離模數公式,

    即可定出變星的距離。目前發現,最遠的造父變星 在M 100,距離我們約17 Mpc。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∼17 Mpc。


  9. 超新星
  10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平均每年可以觀測到數十顆外星系的超新星。大部份的超新星(I 型與II 型) 的最大亮度多很相近,天文學家常假設它們一樣,並以它們做為大距離的指標。

    以造父變星校準超新星的距離,以找出I 型與II 型星分別的平均最大亮度。由超新星的光度曲線 ,可以決定它的歸類。對新發現的超新星,把最大視亮度(mV) 與理論最大絕對亮度(MV) 帶入距離模數公式,即可找出超新星的距離。

    II 型超新星受外層物質的干擾,平均亮度的不確定性較高,I 型超新星較適合做為距離指標。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> 1000 Mpc。


  11. Tulley-Fisher 關係
  12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漩渦星系的氫21 公分線,因星系自轉而有杜卜勒加寬 。由譜線加寬的程度,可以找出譜線的位移量Δλ,並求出星系的漩渦臂在視線方向的速度Vr

    i 為觀測者視線與星系盤面法線的夾,由此可以推出漩渦星系的旋轉速率。Tulley 與Fisher 發現,漩渦星系的光度與自轉速率成正比,現在稱為Tulley-Fisher 關係

    量漩渦星系的旋轉速率,可以知道漩渦星系的光度,用距離模數公式,就可以找出漩渦星系的距離。Tulley-Fisher 關係找出的距離,大致與I 型超新星同級,可互為對照。

    註:現常觀測紅外線區譜線,以避免吸收。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> 100 Mpc。


  13. 哈柏定律
  14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幾乎所有星系相對於本銀河系都是遠離的,其遠離的徑向速度可用都卜勒效應來測量星系的紅位移 ,進而找出星系遠離的速度。

    1929年Edwin Hubble得到遠離徑向速度與星系距離的關係

    哈柏定律

    其中

    Vr = 星系的徑向遠離速度

    H = 哈柏常數=87 km/(sec*Mpc)

    d = 星系與地球的距離以Mpc 為單位。

    哈柏定律是一個很重要的距離指標,量得星系的遠離速度,透過哈柏定律可以知道星系的距離。

    例:

    測距適用範圍:宇宙邊緣。


  15. 其他測距離的方法
  16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
  17. 實例: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
  18. 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    本超星系團(Local Supercluster) 含本星系群,大熊座星系群,室女座星系團 和其他星系群。下表為用數種測距方法量得的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,測宇宙距離常需要比對不同方法所定出的距離,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6 Mpc。

    方法 室女座星系團的距離
    (Mpc)
    適用範圍(Mpc)
    造父變星 14.9 ±1.2 20
    新星 21.1 ±3.9 20
    行星狀星雲 15.4 ±1.1 30
    球狀星團 18.8 ±3.8 50
    Tulley-Fisher關係 15.8 ±1.5 > 100
    D-σ關係 16.8 ±2.4 > 100
    I 型超新星 19.4 ±5.0 > 1000


回本章主要章節目錄

最近更新日期: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

蘇漢宗(htsu@mail.ncku.edu.tw)  
許瑞榮(rrhsu@mail.ncku.edu.tw)
或使用留言板

台南市成功大學 物理系

 


回首頁 課程大綱 關於本網點 天文專欄 其他天文學網點 建議與通訊

一、認識夜空 二、中國天文學發展簡史 三、西洋天文學發展簡史
四、天文望遠鏡 五、星光的祕密 六、我們的太陽
七、恆星的誕生 八、恆星的演化與死亡 九、本銀河與其他銀河系
十、浩瀚宇宙的量度 十一、宇宙的起源與歸宿 十二、尋找E.T.
附錄一、太陽系的起源 附錄二、參考書籍與文獻